汉字寻踪(366):关于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及其读音
本文约4200字,阅读约需8分钟。 汉字寻踪(366) 关于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及其读音 朱英贵 此前几篇连续谈到了“奇”字以及含有构件“
本文约4200字,阅读约需8分钟。
汉字寻踪(366)
关于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及其读音
朱英贵
此前几篇连续谈到了“奇”字以及含有构件“奇”的“奇”族字,拙论感觉还有必要谈谈关于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及其读音。
那就先来谈谈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。
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在古汉语中的通用解释是指“一人一马”,这个义项应该是从“马”延伸而来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说刘邦“脱身独骑,与樊哙、夏侯婴、靳强、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。”其中“骑”的解释就应是“一人一马”。
杜牧《过华清宫绝句》的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和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“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”中的“骑”也都应理解为“一人一马”,像这类名词用法的“骑”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,诸如“比至陈,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”(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)、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”(汉乐府《陌上桑》)等等,其中的“骑”似都可解释作“一人一马”。
然而,由于上下文语境的不同,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具体含义也会有细微的不同,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差异性的义项。
一是表示“马”,并不在意人的因素,例如:“前有车骑,则载飞鸿。”(《礼记·曲礼上》)孔颖达疏:“鸿,鸿雁也。雁飞有行列,与车骑相似,若军前忽遥见彼人有多车骑,则画鸿于旌首而载之,使众见而为防也。”这种“车骑”可译为“车马”,“骑”仅表示拉车的马。
二是表示“战马”,亦不在意人的因素,例如:“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”(《乐府诗集·木兰辞》)再如:“晨趋鸣铁骑,夜舞挹琼觞。”(前蜀·韦庄《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》)像这种“胡骑”或“铁骑”的“骑”的意思应该是“战马”。清代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中有“下骑搏战”,“骑”既然能“下”,可见也是仅指“马”的意思。
三是表示“骑兵”,并非单指“一人一马”,例如:“(单于)使奇兵入烧回中宫,候骑至雍甘泉。”(《 史记 ·匈奴列传》)司马贞索隐引崔浩曰:“候,逻骑。”再如:“会候骑还,言大兵且至城北,军阵数百里,不见其后。”(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)以上两例中的“候骑”,都是指“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”。又如:“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”(杨炯《从军行》)以及“山川萧条极边士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”(高适《燕歌行》)等诗句中的“骑”也应理解为“骑兵”。
四是表示“骑马的人”,并不在意马的因素,例如:“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”(白居易《卖炭翁》)其中两骑的“骑”分别是指“黄衣使者”与“白衫儿”,“黄衣使者”是皇宫内的太监,而“白衫儿”则是太监手下的爪牙。他们不是军人,当然也就不能理解为“骑兵”。
五是用作表示官职名,古代将军的名号的专用词语。诸如:
(1)骠骑将军
“元狩二年春,以冠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。”(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)是说汉将霍去病在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)被封为“骠骑将军”。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“骠骑将军”。
(2)车骑将军
到了隋朝,隋文帝在骠骑将军府设置“骠骑、车骑”二将军,唐朝初后也有“骠骑府”及“骠骑、车骑将军”的编制。后来的宋、金、明朝都有“骠骑将军”的职名,明朝之后才废置。
(3)骑都尉
“又使骑都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,出居延北千余里,与单于会。”(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)这里的“骑都尉”是汉武帝设置的官职名,主责是负责皇帝的禁卫军。
六是用作对人的尊称或者用以代指人,例如:“闻车骑已在二曲,即见风采,喜慰可知。”(苏东坡《与蒲诚之书》)中有“车骑”一词,这里的“车骑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车马”,而是以“车马”代人,是借代用法,作者不直接称呼其名,表示对来人的尊重。
七是用作量词,相当于“匹”,例如:“他弟兄三人,奉着父亲遗命,合锅儿吃饭,并力的耕田。挣下一头牛儿,一骑马儿。”(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)这里的“一骑马儿”中的“骑”与“挣下一头牛儿”中的“头”一样,同为量词,意思是一头牛、一匹马。
从以上“骑”的义项看,“马”的意象内涵与“骑”义也是相关联的。骏马英武的外表以及强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性格,正是用为名词的“骑”的字义内涵,它一方面烘托了马上骑手的俊朗形象,一方面也激发了统治者以之为官职名称的自豪感。
以上谈过了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义,接着再来谈谈用为名词的“骑”字的字音。
用为名词的“骑”的读音,虽然早在1985年国家语委公布的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中就明确规定“骑”字统读为qí,但是我们在学习古汉语过程中,遇到的“骑”则往往是以“jì”音来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。因为原来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文都是那么教的,最典型的有两个例子。
一个例子是初中语文《荔枝蜜》引用的杜牧《过华清宫》的诗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的“骑”,按照该诗句的平仄格式应为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,处于第二字的“骑”字当为仄,可见古人也是读去声的。
另一个例子是高中语文课文《垓下之围》(选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,在第二自然段中“骑”字竟然高频率出现了17次,原文如下:
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:“左”。左,乃陷大泽中,以故汉追及之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汉骑追者数干人。项王自度不得脱,谓其骑曰:“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,斩将,刈旗,令诸君知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”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汉军围之数重。项王谓其骑曰:“吾为公取彼一将。”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于是项王人呼,驰下,汉军皆披靡,遂斩汉一将。是时,赤泉侯为骑将,追项王,项王嗔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马俱惊,辟易数里。与其骑会为三处。汉军不知项王所在,乃分军为三,复围之。项王乃驰,复斩汉一都尉,杀数十百人,复聚其骑,亡其两骑耳。乃谓其骑曰:“何如?”骑皆伏曰:“如大王言!”
如果按照传统读音,上文中的17处“骑”字,只有第二处“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”的“骑”是动词,可读为qí,其余16处“骑”字都是用作名词,应当读为jì。
关于“骑”字的qí与jì两读问题,其历史沿革与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:
《康熙字典》成书于1716年、《中华大字典》成书于1914年,两部辞书根据“骑”字的“渠羁切”与“奇寄切”两个不同的反切,都是将动词“骑”与名词“骑”作为两个不同读音的字头分列编纂的,且分设词条简明扼要。
而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《汉语大词典》与《汉语大字典》却没有“作为两个不一样读音的词分列编纂”,虽然列出了“骑”的两个不同的反切,但仍编纂于统一读音qi之下。1986年以后出版的《新华字典》、《辞海》、《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》也都是这样处理的,这是因为1985年公布的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中对“骑”的处理为:“骑qi(统读)”。
再来看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
该词典1978年第1版和1983年第2版对于“骑”字的注音,都是将动词“骑”与名词“骑”作为两个不同读音来处理的。自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发布以后的1996年第3版、2002年第4版、2005年第5版、2012年第6版,均已不见jì的读音。
2016年9月出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7版,则又运用“括注”的形式,在统读qí的原则下用括号标明旧读(jì)。可见“骑”字是否应该两读也还有难言之隐。
2019年2月20日,报日人民微博发表评论:《谁有权一锤定“音”》,对将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中的“骑”改读“qi”表示了批评与反驳,并称此种改读为“纯属将错就错”。主流媒体的发声,引起了社会上对语音规范及审音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思考。
“骑”字是由动词性本义“跨马、骑马”引申出名词性意义“一匹马”的,又由这一引申义进一步引申为名词性“一人一马”的意义。根据汉语汉字的读音演变规律,一个字的词性转化往往引起读音变化,因此,“骑”字由读平声的动词意义变读为去声的名词意义,这本是顺理成章之事,而且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,从语言学理论来看,这实际上是汉语汉字的一种独特的内部曲折形态变化,就相当于印欧语系语言的变格。
固然,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是作为国家语委、国家教委和广电部颁布的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法定标准,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,但是它未能够遵循一贯性原则,将所有的因词性转化引起读音变化的字一律统读,那么“骑”字的统读就和一些被《审音表》统读的字一起,构成了一大批规定性的特例。也就是说没有被“统读”而保留两读的字还有很多,比如比如“行”字有xíng和háng两读,又比如“觉”字有jué和jiào两读,不胜枚举。
拙论以为,尽管语音不是僵化的,语言的发展有其独特性,它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,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读音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柔性原则,也就是说尽管现在有规范,但由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这个规范或因习惯约定俗成,导致规范的读音不被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,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应该尊重的,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一定时期内在生活中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的读音还是有必要的。比如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,杜牧的《山行》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”,这两首诗里的“斜”字,从诗的格律和韵律来看就应该读为类似于xiá的读音(属于平水韵的下平六麻),而读为xié就有入声字的嫌疑,那样既不押韵也不合平仄。再如杜甫的《登高》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中的“回”就不该读成huí,因为这个字不是“回来”的意思,而是“盘旋地飞”的徘徊意思,因为“风急天高”所以鸟儿在空中“盘旋地飞”,那就应该读成huái,更何况只有读成huái,它才能跟上句的“哀”字押韵。
总之,愚以为,对于“骑”字的审音应该定为qí与jì两个读音,审定为两个音,既有利于珍视传统与辞书编纂,也有利于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承。对异读词的审音,既要考虑大众使用性也要考虑其本身的理据性,不必一味地照顾世俗。当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或者一个从事非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去读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时候,也许他很容易将本应读为jì的“骑”字读成qí,因为他没有理解这句诗的意义,同样也不知道“骑”读音的理据性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去一味地迁就他,而让所有人都去放弃“骑”字应有的文化基因。